中醫知趣(六)–寒底、熱底? (2)

中醫知趣(六)–寒底、熱底? (2)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有些人很容易轉變,易寒易熱。
有些人則很少轉變,很穩定。

情況其實就像我們要煮一壺溫水–37度C的溫水。
我們的身體像一個大水壺,只要提供足夠穩定的能量,
就能維持這個穩定的水溫。

但有些人的身體卻是一個小水壺,能量提供也不夠穩定,
水溫便容易忽高忽低。

能量提供比例上偏多時…”陽盛則熱”,
人便容易感到熱,喜歡喝凍飲,容易出汗、面紅。
極端一點的,火越燒越旺,水越燒越少,
便可能出現口乾、煩燥、便秘等問題。
也容易口腔潰瘍(生痱滋)、長暗瘡。

但當能量提供比例上不足時…”陰盛則寒”,
人便容易感到冷,喜歡喝熱飲,面色蒼白,四肢冰冷。
人也容易疲倦乏力、甚至頭暈、食慾不振等。

水壺太小了怎辦?
體質,可以慢慢鍛練改變的。
從生活起居、飲食習慣、情緒的鍛練中,可慢慢改善。

中醫知趣(五)–寒底、熱底? (1)

中醫知趣(五)–寒底、熱底? (1)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經常都有人問關於”寒底、熱底”的問題。
似乎大家對自己是”寒底”還是”熱底”很有興趣,
就像算命一樣,雖然半信半疑,
卻又很想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類人。

其實”寒底熱底”是沒有絕對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
而像是在溫度計上的度數,
只是在指示你的身體運作狀況是偏快還是偏慢。
包括新陳代謝、內分泌及各系統的運作狀況。

有些人比較極端,像走在溫度計的兩端。
–好像無論怎麼戒吃”熱氣”的東西都還是會”熱氣”、口舌生瘡、暗瘡不斷。
–又或好像經常四肢冰冷,只是吃一點點”涼”的東西就頭暈暈的。

也有比較溫和的。只是稍稍偏寒,或稍稍偏熱。
也可以是適中,不寒不熱。
無論吃”熱氣”的還是”寒涼”的都無甚反應。

這個”寒底、熱底”很多時是先天的。
也許是父母遺傳,也可能是母親懷胎時形成,
甚至是出生時狀況所影響。
但後天也是有機會改變的。
可能生一場大病就改變了。也可能經過長期的飲食、生活習慣而改變。

如”寒底”的人,長期經常吃辛辣煎炸食物又熬夜的話,
亦有可能會慢慢轉變成”熱底”。

….(待續)

中醫知趣(四)–津液

中醫知趣(四)–津液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津液與血同屬陰,能相互補充、相互影響。
這兩者的關係,與現代醫學所說的組織液與血液相似。

血行於脈內,津液則遍佈體內,布散、流注於肌膚毛髮、孔竅、臟腑、關節。
行於脈中的血能滲於脈外化為有濡潤作用的津液。

但血不足或血行不暢時,便無法滲於脈外,
因而出現肌膚乾燥、唇乾咽乾的現象。

“津液不足”或”血不足”時,都同屬於”陰虛”的狀態。
“津液不足”時可出現眼睛乾澀、咽乾舌燥、皮膚、嘴唇乾燥等症狀。
“血不足”時卻可出現心悸、頭暈等症狀。
並且”血”作用於五臟六腑,因此不同部位出現的”血虛”,
都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

由於”氣””血”同行,所以一但血不足、或血行不暢時,
“氣”也常受到影響,甚或出現氣虛、氣滯的現象。

所以即使同為”陰虛”,也必須細辨其中的分別,
治療上也當然地不一樣。

“補陰”和”補血”的藥物當然也不一樣。
再夾雜”氣”的狀況,就更複雜多了。

所以說….藥不能亂吃啊!

中醫知趣(三) — 陰陽氣血

中醫知趣(三) — 陰陽氣血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groups.to/chimed/

所謂陰陽,是比較概念性的,可以用來形容一種狀態。
氣血則比較實在,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屬陽,主動,主溫煦: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等作用。
血屬陰,主靜,主濡潤:有濡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的功能。

氣不足時,”陽”會偏虛。血不足時,則”陰”偏虛。
但”氣血”一般不會有過多的情況出現。
所謂”陽”盛或”陰”盛,只是形容一時的功能失調,或是外界的”邪氣”影響所致,
使機能處於亢奮或低下的狀態,而非”氣血”物質過多所致。
正如在一個容器之內,只有”滿”–100%或”少”–低於100%,
容器始終是不能盛載101%的物質的。

心陽偏盛,即是比較上”陽”偏多,之前有說過,
可能是”心陽過盛”,如60%”陽”:50%”陰”
又或是”心陰不足”,如50%”陽”:40%”陰”
而其實這都是形容狀態上的改變。
“陽”主動,”陰”主靜,
所以”心陽偏盛”就會出現”過度活躍”的興奮狀態,
如心跳加快、精神亢奮、夜不能眠等症狀。

反之,心陰偏盛,即是比較上”陰”偏多。
可能是”心陰過多”,如50%”陽”:60%”陰”
又或是”心陽不足”,如40%”陽”:50%”陰”
所以”心陰偏盛”就會出現”過度抑制”的遲緩狀態,
如心跳過慢、精神萎靡、倦怠嗜睡等症狀

中醫知趣(二) — 氣血

中醫知趣(二) — 氣血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Ivy Chinese Medical Clinic on Facebook

中醫常說”氣血”。
血是大家都知道的東西,但”氣”到底是甚麼東東呢?

說得好像那麼玄。
其實”氣”可想像為一種”能量系統”。
而”血”就是”養份””物質”。
要知道,有能量,物質才能移動、運作。

但如果有能量,卻欠缺物質,就像機器在原料不足下勉強運作。
使機器容易磨損、不耐耗。
相反地,如果光有物質,能量卻不足,則機器也不能正常運作,
或效率降低。

甚則,血的運行,其實也得靠”氣”來推動。
有說:”氣為血師、血為氣母”
氣為血之師,意思是氣有推動、帶領血運行的作用。
血為氣之母,意思是氣的存在,必須依附於血。
所以衍生出來,就是”氣能攝血”、”氣隨血脫”、”氣能生血”等等說法。
“氣能攝血”,是指氣能固攝、引領血依循正常的脈絡內行走,
不致於溢出脈外導致失血或變為瘀血。

用有趣點的比喻,就是”氣”為”將軍”,”血”為”士卒”。
有將軍的指揮帶領,士卒們才知道方向。
但是沒有士卒,就不會有將軍的存在。

大量失血的時候,”氣”也會隨之流失。
所以當遇上大量失血的病人時,當務之急就是補氣,
以”氣”穩固狀況,使”血”不致繼續流失。
而血不足時,”氣”能作用於負責造血的器官,促進血的生成。

氣血的關係密不可分,相依相成,又各司其職。
所以其中一方出了問題,總是會影響到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