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知趣(二十二)–燥底?

不時聽到有人說自己是”燥底”,到底這個”燥底”是甚麼意思呢?

有些人會說,以前看病那個醫師說他是”燥底”,不宜吃熱氣煎炸食物。有些人會說,經常口舌生瘡、長暗瘡、容易喉嚨痛、容易煩燥就是”燥底”了嘛?

“燥底”是甚麼?喝口涼茶就可以解決了嗎?喝夏枯草雞骨草就可以嗎?口舌生瘡、長暗瘡、容易喉嚨痛、容易煩燥這些大家都知道是”熱”,但這些”熱”是哪裏來的?這些”熱”,多數是因為「缺少」睡眠、「缺少」水份、「缺乏」休息所致。身體過度勞累,過度燃燒後才出現這些”熱”象。

所以想解決問題,是把「缺少」的東西補足。而且要了解”熱”象是從哪個臟腑現出來。而不是用涼茶把火澆熄就算。

身體的火是動力來源,五臟六腑都有火。沒有火,便沒有動力、沒有生氣、沒有精神、沒有抵抗力。不要害怕”火”,不必一有”熱”象便心急要驅趕。要驅走”熱氣”很容易,但變虛弱了要補回來卻很難。摧毀只要一瞬間,建立強健的根基卻可能要花上十倍甚至百倍的時間心力。

有”燥火”,總比完全沒有火的虛寒好。

中醫知趣(二十)–十個不能不注意的身體警號(3)

中醫知趣(二十)–十個不能不注意的身體警號(3)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7.口乾
明明才剛剛喝過水,一會兒又再覺得口乾、咽乾。
或者不斷喝很多水,都還是覺得口乾。
身體缺乏水份,不是喝多點水就可以了嗎?
當我們經常夜睡、精神緊張、心緒不寧,身體消耗了“陰份”,
造成“陰虛”的狀態時,單是喝水已經解決不了。
我們需要一些更滋潤、滋陰的飲食,如喝蜜糖、百合雪耳糖水、或吃龜苓膏,
同時戒吃煎炸辛辣和煙酒。

8.水腫
當身體處理水份的臟腑功能出了問題,我們便很容易出現水腫。
有些朋友一雙小腿晚上水腫尤其明顯,在小腿內側按下去,皮膚會凹陷下去出現一個個手指印
不能即時平復的,脾腎調整水份的功能明顯是有問題的。
有些人則是早上睡醒時臉面水腫,出現陽氣虛的症狀。
進行適量運動是可以減少水腫的,另外可以多吃些補脾腎的食物,如一些堅果類果仁(核桃、腰果),苡米、淮山、茯苓、白朮都是能夠補脾利水的。

9.敏感病
無論是鼻敏感、皮膚敏感還是腸胃敏感,都是身體適應環境能力減弱的症狀。
是以很多敏感病都在天氣轉變、出入冷氣場所時發作得最兇。
敏感病屬於現代醫學中甚為棘手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發作機理不明,也難治。
但中醫來看多是屬肝、脾胃、肺功能失調,因肺脾與免疫系統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治療宜以調理肝脾胃入手。有不少中藥有抗過敏作用如:薄荷、甘草。而以針灸調整經絡也是治療敏感病的好方法。
宜戒吃生冷、煎炸辛辣和煙酒。

10. 經期
女孩子應該多注意經期的問題,尤其是其規律、經量、顏色等等都應該每月紀錄下來。如果同時有身體不適如經痛、頭痛、腰痛等也應一併記下。因為經期也是反應女孩子身體是否健康的指標,甚至可說是最易於觀察身體狀況的指標。
正常經期應該是大約28天一次(前後推延七天以內算正常),每次約3-5天(不應多於十天),色鮮紅無血塊,或會伴輕微腹痛、頭暈(輕微腹痛不需吃止痛藥)。一般稍作休息便可。如若超出以上便應多留意,檢查一下。
平日亦應注意少吃生冷,戒凍飲。
經痛不是必然的,如果並非因為子宮畸形或器官結構上的問題而引起的痛經,大部份的痛經問題,可經中醫治療解決或減輕。中醫有〝不通則痛〝的說法,氣血流通不暢造成的血瘀、寒氣入侵使血流凝滯、濕熱造成的阻滯,都是造成痛經原因。只要以中藥或針灸活血化瘀、溫經袪寒、清熱化濕,就能使經絡通暢,〝通則不痛〝,使痛經問題得以解決。

中醫知趣(十二)-斷尾?

中醫知趣(十二)-斷尾?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斷尾?

很多人來看病時,都會問”這個病能不能”斷尾””?

大家都知道”中醫治本”。
找到根本的原因,從根本治療,病就會好了。

的確,在中醫的角度來說,
除了一些器質性病變的疾病(如腫瘤、骨刺、先天畸形)之外,
功能失調性的病變,只要能使身體各方面回復平衡,症狀消失,
大多數病都是能”治愈”的。

然而,會不會復發,取決於病者的生活起居。

陰虛病者在”滋陰”治療後,暗瘡好了、口乾失眠改善了。
卻又再經常熬夜、吃煎炸辛辣,或情緒緊張、煩燥,
那身體陰陽再失衡,症狀再復發是難以避免。

鼻敏感,在一連串”補氣””散寒””活血”等治療後,體質增強了,好了。
卻又經常在冷氣房內吹風、喝凍飲、洗了頭不吹乾頭髮,
缺乏運動、長期不見天日(缺少在陽光下活動的時間)。
那”寒氣”再度入侵,怕是指日可待。

當然醫師我也是現代都市人,自然明白生活飲食習慣不是說改就改。
清心寡慾不太可能,生活也不可能沒有壓力。
在這個飽受汚染中的環境中生活,再小心謹慎,
也無可避免的受到影響。

所以,如果沒辦法更改生活習慣,又不想出現病症不舒服的話…
就只有繼續吃藥調理身體了。

不是醫師我”黑心”,但享樂和”懶惰”是要付出代價的。

中醫知趣(一) — 陰陽

中醫知趣(一) — 陰陽
/ 中醫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近年來中醫好像越來越流行,
大家對這種古老又神秘醫術總是半信半疑。
想要一探究竟,卻又不知從何入手。
其實中醫,談的來來去去就是陰陽。
大家好像都有點明白,
反正陰陽就像水和火、天和地、光和暗、一動一靜,互相對應。
但到底這個系統在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呢?
就拿我們最常說的”熱氣”來說吧。
到底甚麼是”熱氣”呢?
先假設我們身體里有50%的”陽”,和50%的”陰”。
所謂”陽盛則熱”,即是說”陽”多了,超過50%,變成60%的陽:50%的陰。
使身體出現陰陽不平衡的狀況,可出現發熱、汗多、
口渴、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所以治療時,我們會用清熱瀉火的方法,把超過的%減去,
回復本來 50%:50%的平衡。
但有時候,不一定是”陽”多了,而是”陰”少了。
也就是”陰虛則熱”。變成了 50%的”陽” :40%的”陰”。
這時陰陽也處於不平衡的狀態。
但由於原因在於”陰”的不足,所以症狀上就有點不一樣,
可出現口乾、失眠、盜汗(晚上熟睡時出汗)、午後潮熱、目乾澀等症狀。
所以治療就以”滋陰”為主,把虧缺的”陰”補足,
回復平衡,就自然能消解不適的症狀。
有時有些朋友們分不清症狀,以為只要是”熱氣”,就猛灌些清熱瀉火的涼茶。
結果症狀一時間消解了,但卻變得容易疲勞、易病。
那是因為陰陽雖是平衡了,但卻是變成 40%”陽”:40%”陰”的關係!
保護身體、提供動力的”陽”不足。
提供養份、穩定身體狀況的”陰”也虧缺。
那如何能不生病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