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變,大改善(二)之明天的頭髮

小改變,大改善(二)之明天的頭髮
“你d頭髮好似稀薄左喎!”
以上呢句說話,不論對男女都有一定殺傷力。
朋友J頭髮小心翼翼將前額頭髮整理好,
遮掩額角的髮線。
“醫生話我壓力太大所以脫髮喎,就我又唔覺自己好大壓力呀…”
“嗯…”的確朋友J食得好、訓得好,又無乜其他身體不適。
“咁點解會脫髮呀?”
找不到原因,但頭髮一天一天變少才是最令人困擾的。
其實頭髮的生長和肝腎有很大關係。
而肝腎的能力,跟休息時間、休息是否足夠有很大關係。
所以,元兇就是”休息不足、睡眠質素不好”
“咁點算呀?”
補救方法當然有。首先,不要怕掉頭髮就不梳頭。
每天早上用刷梳輕輕刷刷頭皮,能促進血液循環,通經活絡。
按摩頭頂百會穴、四神聰和腰背的腎俞、腳上的足三里、太沖。
另外,黑芝麻、核桃、黑豆、枸杞都有補腎作用,對頭髮生長有幫助。
減少食肉,可以減輕身體負擔,頭髮自然都健康d啦。
百會: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
四神聰:位於頭頂正中,百會穴前後左右各相去一寸處,共計四穴。
腎俞: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與肚臍同水平。
足三里: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寸。
太沖:足背第1~2腳趾之間後方凹陷處,趾縫後二寸。
醫師馬欣祺
(ecIvy)
@長春藤

由內而外的肌膚!

” 天氣乾燥,皮膚變到好粗糙,
搽左好多cream都覺得效果唔好,為甚麼呢?”
 
誰不想有嫩滑光澤細緻肌膚?
不過每天的塗塗沬沬,還是抵不上捱更抵夜的摧殘。
經常夜睡、休息不足會減慢新陳代謝,令肝臟代謝能力變差
所以皮膚是”由內至外”殘出來的。
“那怎辦?”M小姐無奈說”我經常工作到很晚,而且根本不習慣早睡嘛”
 
不能早睡早休息,那惟有動手動口補救一下啦!
每晚動手按按臉上的穴位:四白、顴顟、頰車、下關,
自然臉上光滑,又能減少臉部水腫。
 
多吃杏仁、薏米、腐竹、百合等天然養顏滋潤食物,
分分鐘比起吃花膠、骨膠原效果更好。
而新陳代謝的問題,可以找個醫師調理一下,
就必定能令肌膚由內而外的變得更細緻動人。
 
 

何謂三伏灸,又何謂三九灸呢?

何謂三伏灸,又何謂三九灸呢?

/林蓓茵 中醫師
其實兩者都是屬天灸範疇,天灸是非火熱性灸法的一種, 又名自灸、冷灸、藥物發泡或敷貼發泡療法, 它是指將某些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藥物敷貼於人體的穴位, 致使穴位局部皮膚充血、發泡甚至化膿, 對疾病起到“外惹內效”之功的一種外治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芥子泥敷於百會穴來治療蛇咬傷的記載。
天灸的臨床應用
天灸的適應症相當廣泛, 下面分類敍述。
1. 呼吸系統疾病
(1) 哮喘和支氣管炎
天灸在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方面主要是根據“冬病夏治”、“發時治標, 平時治本”的原則, 普遍採用清代張璐的張氏外塗方(白芥子外塗方) 或加減或改變劑型來治療, 療效比較肯定。
2. 神經系統疾病
(1) 面神經麻痹
可以斑蝥、巴豆研末調糊於地倉、下關穴治療面癱, 或針刺患側面部穴位, 再以斑蝥、巴豆等製成的藥膏發泡灸於患側面部。
(2) 三叉神經痛
以斑蝥研末灸貼治療三叉神經痛, 第I支痛貼太陽、絲竹空、下關穴; 第II支痛貼四白、頰車、巨髎穴;第III支痛貼翳風、天容、大迎穴、頰車穴, 也可取壓痛點施灸。
(3) 梅核氣
以斑蝥膏發泡灸於天突、曲池穴, 加服理咽湯來治療。
3. 消化系統疾病
(1) 小兒疳積、口瘡
以毛茛搗爛外敷內關治療小兒疳積, 此法可治成人食欲不振、精神困倦。
4. 其他病種
(1) 皮膚病(多選斑蝥為發泡藥物)
以自製斑蝥酊塗抹白斑處, 發泡治療白癜風。用藥物發泡于肺俞、心俞、足三裏、血海等穴治療冬季型銀屑病。
(2) 乳腺疾病
直接敷於病灶, 及雙側肩井穴。
引赤發泡”通過穴位—經絡—臟腑系統的調整作用
天灸藥物敷貼於穴位表面,使之紅赤、發泡,並伴有痛癢感,而且發泡後泡液吸收需一定時間,這樣就對穴位產生較長時間的持續性刺激作用,有人稱之為一種微面積化學性、燒傷性刺激,這是穴位天灸發泡的作用基礎。發泡後可以去除病變組織(如疣、癬等) ,改善局部生理狀態,以利於組織的正常修復,這也是天灸“引赤發泡”作用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
天灸發泡用藥大多並不依照疾病的寒熱虛實而辨證選藥,有時用藥和疾病毫無關係或大相徑庭,如用幹姜、吳萸、細辛等溫熱之品穴位外敷治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眼睛紅赤等熱病;毛莨、斑蝥外敷對黃疸型肝炎的退黃作用等,均不能單純從其藥物本身的治療作用去理解。實際上,天灸用藥更側重於其刺激性,注重其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如採用斑蝥膏足三裏穴位外敷發泡治療消化不良之腹脹、納呆等有較好療效,但斑蝥本身並沒有助消化的作用,而是其發泡剌激足三裏穴從而發揮其健脾助運化之功。天灸發泡療法就是利用刺激性藥物刺激穴位,激發穴位經絡之氣,並使之沿經絡直達臟腑,起到協調陰陽、調理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所以,穴位天灸和其他藥物治療有所不同,主要在於穴位選擇、配伍,而不注重所用藥物之不同功效,這也是天灸療法目前歸入於針灸療法灸法之範疇的主要原因。由於天灸療法創痛相對少,療效可靠、操作簡便,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治病花費的時間。
三伏灸與三九伏的治病原理─“三伏養陽, 三九養陰”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思想首見於《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陰陽是對立統一的, 四時交替, 寒暑往來是陰陽之氣此消彼長的反映, 同時也是陰陽互根的體現, 而一年中陰陽消長的極點莫過於三伏、三九, 分別是四時中陽氣、陰氣最盛的時期, 同氣相求, 二者亦分別是養陽、養陰的最佳時刻, 即“三伏養陽, 三九養陰”思想作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思想的延伸, 可指導臨床更有效地治療各種陽虛型、陰虛型疾病。
歷代注家對“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認識不盡一致。有的認為春夏陽盛而易行陰, 飲食上宜多食寒涼之品以抑制陽亢; 秋冬陰盛而易傷陽, 則需多食溫熱飲食而保全陽氣。執此觀點者, 王冰可謂代表:“春食涼, 夏食寒, 以養于陽; 秋食溫, 冬食熱, 以養于陰。”但清代醫家張志聰則認為:“春夏之時, 陽盛於外而虛於內; 秋冬之時, 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而培養之。”持此類似看法者還有張景岳、高士宗、馬元台等, 皆主張春夏仍要保養陽氣, 秋冬依舊固護陰液。
三伏天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既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迴圈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2010年三伏:
初伏:7月19日(農曆六月初八)——7月28日(農曆六月十七)
中伏:7月29日(農曆六月十八)——8月7日(農曆六月二十七)
末伏:8月8日(農曆六月二十八)——8月17日(農曆七月初八)
三九天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國陰曆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曰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一般“三九”時最冷。“冬至後第三個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並非“三九”。
中國傳統的節氣口訣,就知道寒暑時間表了。這就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歸一九,犁牛遍地走。”。這意思是說,由於地球有積蓄前端時間的冷熱能量的情況,所以,進入冬至之後,還有40天的最冷天氣;冬至之後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後的18天~36天的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河面結冰,江河封流;而一旦進入冬至之後的36天~54天的這18天,沿河的柳樹就發新芽了,氣候就轉暖了;而冬至之後的54天~63天,燕子就從南方飛回了北方;冬至之後的63~72天及以後,就要準備春耕了,天氣就徹底暖和了。
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為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的好發季節,選用具有減敏、平喘及化痰止咳效果的辛溫香竄、逐痰利氣藥材,於具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腧穴進行敷貼,以達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目的,進而防病治病。
2010年三九天貼敷時間:
一九:2010年12月22日(週三)—2010年12月30日(週四)
二九:2010年12月31日(週五)—2011年1月8日(週六)
三九:2011年1月9日(周日)—2011年1月17日(週一)
FIONA LAM
10/11/2010

http://www.facebook.com/notes/fiona-lam/he-wei-san-fu-jiu-you-he-wei-san-jiu-jiu-ne/465010223305

遇上中風時

遇上中風時
/馬欣祺



中風突然發作,第一時間當然要馬上送到醫院。
在接受檢查後,視乎中風的類型,以決定是否需要動手術. 

一般缺血性中風,如無需做手術,很多時會給亞士匹靈、溶解血栓的藥物和保護神經的藥物,然後只能持續觀察病情的變化。相反,在這個階段,中醫就有相對主動的療法。

中醫有專門針對中風的急救用藥”安宮牛黃丸”及”紫雪丹”,宜於中風後首四十八小時的黃金救治時間之內盡快服用,
詳情可向醫師查詢。
只要血壓、心跳、體溫穩定,患者亦可以接受針灸治療。
針灸可以促進腦部血循環,使損害較輕的腦細胞得以康復,減少腦細胞死亡,能明顯減輕中風後遺症。

中風的首三個月是身體康復進展最快的時間,所以必須抓緊時間做治療。
這段時間可用針灸調整手腳的肌肉力度、緊張度,對於日後手腳的活動能力恢復非常緊要。

中風的半年內,如能持續治療,必能減輕中風後遺症。

在醫院裏接受非院方的中醫治療,是必需經院方及主診醫生同意批准的。
但以自己過去多次到醫院出診的經驗,院方醫生因為各種考量,也有的是怕麻煩,多半不願接受外來醫師的診治。
後經相熟西醫朋友提點,如果主診醫生拒絕,而患者又希望接受非院方的中醫治療,建議直接找醫院的病人關係組。
現今希望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的病人日益增加,因此他們對處理這種問題的機會比較熟悉,而且也較願意站在病人以及家屬的角度考量。

* * * *

曾有朋友的老師突然中風,言語不清,半邊身開始知覺麻木。
所幸他的朋友機警,立即帶他到醫院。
而他聰明的妻子也當機立斷找來醫師,二十四小時內到醫院幫他施針,
並服用”安宮牛黃丸”,積極為他治療。

過了兩天我去看他的時候,他就已經嚷著要出院。
不過手腳無力,想要離開醫院實在困難。

在爭取到醫院的同意後,我繼續到醫院幫他做針灸治療。
看著他由抬不起腿,到幾乎可以飛腳踢人,
由臂不能抬,到能使出”降龍十八掌”大發神威。
康復情況相當理想,
這是最令人欣慰結果。

* * *
“中風”程度和先兆

中風先兆
1.反復出現頭暈,頭痛,心悸,半身肢體麻木,半邊手足無力,舌歪,一側面部肌肉活動困難或不受支配等。
2.笑時面部偏歪,一邊口角流口水,簽名字跡改變,筷子抓不穩,不能單腳獨立。

家中有長者或老人的要注意了。
多注意他們的動靜,能不能及時救助他們就看你了。

“中風”程度:
1.神智清醒,而突然開始半身麻痹,有點口齒不清的,中醫稱為”中經絡”,多屬缺血性中風,情況較穩定。
2.突然昏倒、神智不清的,中醫稱為”中臟腑”,多屬出血性中風,較危險。

中風後遺症:
輕者,手足麻木無力,說話口齒不清。
部份人能康復得很好,完全像沒事似的。但很多病人只能部份康復,
可以再行走的也算不錯,不過也可能要一拐一拐。
手指能動, 但未必有力,也許連飯碗也抓不穩。

嚴重者,昏迷不醒,生命受威脅,危在旦夕。


*           *              *


本診所醫師承接針灸出診服務,
九龍市區每次出診費用為$500
新界、港島區出診費用為$600-800  (以佐敦為起點之來回的士費用)


中風病人一般十次針灸為一個療程。
早期中風病人(三個月以內)建議隔天做針灸治療。
中、後期中風病人(三個月以後)建議一週兩次針灸治療。


詳情可致電查詢: 6100-7656  (馬醫師)

中醫知趣(二十四) – “食d咩野好?”

醫師和人聊天時,最經常聽到的問題是:”我係咩底?” 和 “我應該食d咩野好?”

於寒底、熱底的,之前已經說過。但”食d咩好?” 這個問題卻不好說。不該吃甚麼,倒是清楚明白。寒底的該戒生冷食物,熱底的該戒煎炸熱氣食物。

但”食d咩好呢?”。許多朋友還是堅持問這個問題。

食療是大家都感興趣的。如秋天喝滋潤的杏霜、蜂蜜,夏天煲苡米水去濕。不過食療可不是隨便時吃時不吃就能見效的,要想有效,就得調整飲食習慣,連續吃上好幾天,甚至一兩個月。而且,戒吃生冷煎炸油膩,還是必須的。

如想補腎的,我會建議吃芝麻、合桃、腰果。只是天天吃、隔天吃,也可能要吃上好幾個月才會見效。而且要腸胃好,才能吸收。也就是說,必須戒口,保持腸胃通暢、吸收良好。

現在秋天,杏仁露、雪耳燉雪梨、蜂蜜都能潤燥潤肺。不過腸胃不好易腹瀉的朋友可能要注意一下,喝點薑茶暖暖腸胃才能吃以上食物。

最後,本人是絕不相信有”有病醫病、無病強身”的涼茶、感冒茶或中藥成品的。中藥方劑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感冒茶治病,不是用來強身的。涼茶清熱,不適合虛寒、陰虛的人。龜苓膏滋陰清熱,也不適合虛寒的人。服用含中藥的飲品、食品前,還是先找醫師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