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知趣(十八)–十個不能不注意的身體警號(1)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1.放假病
很多人都有這個怨念”每次一放假就開始病”。
但這是因為你平日休息不足,抵抗力下降到連警鐘都罷工了,疾病已經入侵都不知道。
到放假時,睡飽了,能量回升時就警號大作,得耗掉整個假期來維修身體。
如果你經常有”放假病”,就請注意多休息。
2.飯氣攻心
吃飽睡一睡,吃完飯昏昏欲睡不是很正常的嗎?
吃完飯有點睏是正常的,但如果是吃完飯便不受控制地睡著、甚至吃飯吃到中途就想睡的、吃完飯全身乏力、心跳頭暈的就必須注意了。
這是脾虛氣虛的症狀,全身的能量不足,甚至整天都覺得疲累不已。
要注意不要吃太飽、多休息、閒時多散步一下活動四肢。
3.胃脹腹脹、大便乾硬或溏
很多人覺得有胃痛、肚痛、肚瀉才是有腸胃病,但卻不知原來經常胃脹(覺得頂住頂住)、有胃氣、泛酸、大便不規律、大便硬或爛都是有問題。
這些都是腸胃氣弱、氣滯的症狀。
如果腸胃長期都有這些症狀,不單影響消化吸收,使廢物堆積在體內,也間接令身體各部分得不到營養(氣血)的滋養,使體質全面下降。
注要若有胃脹腹脹,要戒吃生冷,早上喝凍飲更是大大大忌。還要避免吃過飽,減少吃肉類。
中醫知趣(十二)-斷尾?
中醫知趣(十二)-斷尾?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斷尾?
很多人來看病時,都會問”這個病能不能”斷尾””?
大家都知道”中醫治本”。
找到根本的原因,從根本治療,病就會好了。
的確,在中醫的角度來說,
除了一些器質性病變的疾病(如腫瘤、骨刺、先天畸形)之外,
功能失調性的病變,只要能使身體各方面回復平衡,症狀消失,
大多數病都是能”治愈”的。
然而,會不會復發,取決於病者的生活起居。
陰虛病者在”滋陰”治療後,暗瘡好了、口乾失眠改善了。
卻又再經常熬夜、吃煎炸辛辣,或情緒緊張、煩燥,
那身體陰陽再失衡,症狀再復發是難以避免。
鼻敏感,在一連串”補氣””散寒””活血”等治療後,體質增強了,好了。
卻又經常在冷氣房內吹風、喝凍飲、洗了頭不吹乾頭髮,
缺乏運動、長期不見天日(缺少在陽光下活動的時間)。
那”寒氣”再度入侵,怕是指日可待。
當然醫師我也是現代都市人,自然明白生活飲食習慣不是說改就改。
清心寡慾不太可能,生活也不可能沒有壓力。
在這個飽受汚染中的環境中生活,再小心謹慎,
也無可避免的受到影響。
所以,如果沒辦法更改生活習慣,又不想出現病症不舒服的話…
就只有繼續吃藥調理身體了。
不是醫師我”黑心”,但享樂和”懶惰”是要付出代價的。
中醫知趣(九)-七情致病
中醫知趣(九)-七情致病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七情致病–情緒病?
中醫的七情致病,是非常重要的病因之一。
明明不是感受外邪、明明沒有亂吃東西、
明明起居生活都規律正常,為甚麼就總是有點不舒服?
答案可能在你的性格、情緒。
之前有說過,身體臟腑的運作,都是靠”氣”來推動的。
要各部份運作正常,前提是1.”氣”足夠。2.”氣”的流通正常。
人體本身有自動調節功能,所以平常一般的情緒當然不會致病。
但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會超過人體本身的生理活動的調節范圍,
引起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而使身體不適。
怒則氣上。
怒髮衝冠聽過未?發怒時,臉紅耳赤,都是氣往上衝的表現。
憤怒會使肝氣上逆,而血隨氣逆,會出現頭脹目赤頭痛,嚴重的會嘔血。
恐則氣下。
恐懼過度,會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嚴重的會兩便失禁,昏厥。
喜則氣緩。
過度的暴喜會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精神不能集中。嚴重的會失神狂亂。
悲則氣消。
過度的悲會損傷肺氣,出現氣短、乏力的症狀。
驚則氣亂。
突然受驚,會損傷心氣,使氣行紊亂,神無所歸,而出現心悸、失眠的症狀。
憂、思則氣結。
思慮過度,使氣凝滯停留,導致脾胃之氣鬱結,
出現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便秘或泄瀉的症狀。
現代來看,最常見的是因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過大而精神緊張的病人。
因性格或習慣關係,部份人會變得煩燥易怒,進而經常覺得頭痛,是典型的肝氣上逆。
部份人則疑慮重重,整日想東想西,憂心忡忡,進而經常覺得腸胃不適,則是脾虛氣滯。
這是很多不明原因的頭痛、腸胃不適的病因。
中醫方藥雖然能透過疏導氣機、行氣解決以上問題,
但對於這種疾病,學習鍛練自己的精神和情緒,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中醫知趣(八)–虛不受補
中醫知趣(八)–虛不受補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經常都聽到病人說自己”虛不受補”。
其實所謂虛不受補,很多時只是”補”的方法錯誤。
正如之前解釋過的”陰陽”關係,”熱氣”的分辨。
陽盛者清熱,陰虛者滋陰。
如果明明是陽虛者卻補陰,陰虛者卻補陽,
則必然會出現火上加油的狀況,使虛者越虛,實者越實。
況且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調補方法不一,
必須確定是哪個臟腑的”陰陽氣血”哪一部份、哪條經絡出了問題,
才能正確能調理。
另外,也有的人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
根本不能消化吸收”補品”,甚致加重了脾胃的負擔,
變成積滯,阻礙氣的運行,結果氣鬱而化火,
使身體出現所謂”虛不受補”的不適症狀。
再加上中藥很講究”配伍”。
即使是對症了,血虛的要”補血”,
也不是隨便吃當歸、川芎這些”補血药”就可以。
有時得根據個人體質,配伍一些調和、健脾或滋陰的葯。
否則身體一下適應不了,又會出現發熱、腸胃不適、流鼻血、失眠等
“虛不受補”的症狀。
還有些人其實是”補”的方法對了,
但在調補的過程中因為要動用更多能量去清除體內的廢物,
而會感覺不適。
只要清掃的過程完結了,身體就會好了。
情況就像我們的電腦”清掃磁碟”及”清掃病毒”時,
電腦會運行得特。別。慢。一樣。
只要捱過了,自然神清氣爽,轉數也能加快!
中醫知趣(六)–寒底、熱底? (2)
中醫知趣(六)–寒底、熱底? (2)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有些人很容易轉變,易寒易熱。
有些人則很少轉變,很穩定。
情況其實就像我們要煮一壺溫水–37度C的溫水。
我們的身體像一個大水壺,只要提供足夠穩定的能量,
就能維持這個穩定的水溫。
但有些人的身體卻是一個小水壺,能量提供也不夠穩定,
水溫便容易忽高忽低。
能量提供比例上偏多時…”陽盛則熱”,
人便容易感到熱,喜歡喝凍飲,容易出汗、面紅。
極端一點的,火越燒越旺,水越燒越少,
便可能出現口乾、煩燥、便秘等問題。
也容易口腔潰瘍(生痱滋)、長暗瘡。
但當能量提供比例上不足時…”陰盛則寒”,
人便容易感到冷,喜歡喝熱飲,面色蒼白,四肢冰冷。
人也容易疲倦乏力、甚至頭暈、食慾不振等。
水壺太小了怎辦?
體質,可以慢慢鍛練改變的。
從生活起居、飲食習慣、情緒的鍛練中,可慢慢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