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你的頭痛

世上大部份人都試過頭痛。 

有偏頭痛、有傷風感冒引起的頭痛、有疲勞引致的頭痛、

有壓力引致的頭痛、有不明源因的頭痛。

 

頭痛發作時,短時間發作的可能會忍,或者食止痛藥。

止到,就算。但越痛越頻密,食止痛藥都止唔到,越來越嚴重就會睇醫生。

睇醫生,亦有可能俾止痛藥你食。或者會轉介去做檢查。抽血化驗排除病毒細菌感染。做腦掃描可以排除腦部腫瘤、血管異常等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手術治療,是必須正視的。

只是排除了腫瘤、排除了細菌病毒感冒,卻仍有很大機會找不到成因。

這時候我們要深入了解身體的平衡。

首先,外在或結構因素:肩頸肌肉失衡。頸椎弧度變形。頸部筋腱過緊。

肩頸過於僵硬是現代人的通病。長期低頭導致頸肩部肌肉勞損,會令肌肉乏力、筋腱缺乏彈力。筋腱勉強支撐頭部重量,長期拉緊之下就會出現頭痛。這種頭痛的特點是有固定位置,在頭部雙側耳上、後枕位置會有明顯壓痛的位置。頭痛會隨著疲勞增加。睡眠時會覺得枕頭不舒服無法放鬆頸部。

這種頭痛的治療方式就是:針灸。直接舒緩頸肩部壓力,放鬆繃緊的筋腱。頭痛就會緩解。

再配以每日拉筋伸展,保養肩頸的肌肉筋腱,頭痛可以根治。

另外就是內在,最常見的:

1.肝火/肝鬱

煩燥、壓力大、憂鬱、煙酒過多、日夜癲倒、通宵工作、輪班工作、睡眠過少、飲食燥熱辛辣,這些都會導致肝火重、肝氣鬱結,令頭部脹痛,或出現偏頭痛,頭痛欲裂。頭部有時感覺重、脹。眼睛可能易紅、易澀。亦可能同時有腸胃不適、胃痛、口乾、身熱、睡眠質素不佳的症狀。

治療方法:可用中藥或針灸,以清肝火、疏肝行氣為主,再因應其他症狀輔以養陰、和胃、養心安神。針藥並用,頭痛可快速消除。

2.氣血虧虛

過度勞倦、飲食不節令腸胃功能差、節食偏食使營養不良、都有機會引致氣血虧虛而頭痛。這種頭痛有空盪感,容易兼有頭暈或有飄浮感。精神差。乏力。可能伴有胸悶、心悸、胃口差、怕冷又怕熱。時常有「作病」的感覺。

治療方法:可用中藥或針灸。以中藥補氣養血為主,調整陰陽。針灸輔助幫助氣血通行。虛証治療比較慢,因多是長年虛弱累積而成。一般3-4周會有好轉,但會反覆。需要調養數月才穩定,底子差甚至以年計才能好轉穩定。

 

長期受頭痛困擾人士,想知治療方法,可找馬醫師查詢或即日預約

Whatsapp: 61043553

#頭痛 #治療 #保健 #中醫 #針灸 #肩頸痛

針灸知多d

對於針灸聽說的人多,嘗試過的人少。
關於針灸,你了解多少呢?

1. Q: 針灸是不是很痛?
    A: 入針破皮時的確會痛,但因應針不同的位置和針的粗幼有不同的感覺。
         “俗語十指痛歸心” 所以針越接近手指、指尖痛覺會越明顯,而背部、手臂外側、臀部的感覺沒那麼靈敏,如果針不特別粗,入針又快的話,是有可能感覺不到痛的。

2. Q: 針好長好恐怖呀,係咪好危險?
    A: 針的長短是根據所針位置去選擇的,肌肉薄的位置自然是用短針、肌肉豐厚的位置用長針。頭面部用的針非常短,而且針是不可能穿過骨的,所以針頭部其實很安全。

對於一些特別部位如後頸、肺部附近、重要臟腑附近的入針深淺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會用斜刺淺刺的手法,以不傷內臟為最重要的守則。這方面大多數醫師比你更著緊,請放心。也請各位在已入針後別亂動,以免針移位。

3. Q: 針越長越痛?
    A: 針的長短其實跟痛覺無明顯關系。(好吧,心理上會覺得痛些是正常的)。其實針只是破皮的瞬間刺痛,然後入針後到特定穴位會有痠麻脹痛。如果沒針到特定穴位,無論針入1cm還是3cm都是感覺不到痛的。

4. Q: 針灸可以醫咩病?
    A: 除了大家都比較聽說得多的中風後遺症和各種急慢性痛症,其實針灸可以治各種內科病包括傷風感冒、腸胃不適、失眠、頭暈、月經不調…..因為針灸治病其實跟用藥一樣,可以透過穴位調整臟腑機能,穴位在不同的所屬經絡皆有各自屬性和特性,有五腧穴、原穴、絡穴、郄穴、募穴、俞穴、八會穴、交會穴等等,這些特性可以通經絡、補虛瀉實、調氣血、袪寒瀉熱、化痰袪濕、滋陰止咳、安神定驚、止痛止暈….
因此針灸除了治痛症,治其他各種病症都非常有效。鼻敏感、鼻塞、濕疹、皮膚敏感等都可以針,只要對症根據體質和症型挑選穴位就能治療。

5. Q: 點解針灸要用電?係咪好危險?
    A: 針灸用電是近代的輔助治療手法,用微電流刺激穴位和肌肉增強針感,也增加肌肉血液循環,有助放鬆肌肉或幫助肌肉活動。但不是每一種病都適合用電,有些病症適合安靜放鬆如失眠頭痛頭暈等針灸時安靜放鬆更好。但對於肌肉僵硬疼痛的治療,用電效果相當不錯。
要注意的是,相當虛弱的老人、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情緒易緊張害怕的都不宜用電。

電針機的電流很微弱,除上述不宜用電的病症或人群之外,一般沒有特別危險。醫師調校電流大小時,以有輕微感覺震動為宜,感覺能放鬆不會很痛就可以了。所以感覺可以了就請跟醫師示意。有力度過大或不適也請即時告訴醫師。

#針灸  #針灸可治療內科病  #中風  #痛症  #電針  
#如有其他問想的問題可告訴我
#希望大家多了解針灸

醫之閒情:“醫師,頭痛!”

醫之閒情:” 醫師,頭痛!”

有時病人來到,說醫生,我頭好痛。
醫師:哪個位置痛?
病人:呃…..
醫師:前額?兩側?後頭?後頸痛嗎?
病人:嗯,兩側,很痛。
醫師:怎樣痛法?
病人:啊…. (甚麼怎樣痛法?就是痛唄)
醫師:脹痛?隱隱作痛?一跳一跳的痛?像雷劈般?像被箍著一樣?像戴了帽子一樣罩著?像腦袋空空一暈一暈的痛?
病人:嗯,脹痛。
醫師:痛了多久?
病人:大概…..兩三天。
醫師:睡得可好嗎?
(對話繼續,沒完沒了)………….
治病就像查案一樣,需搜刮最詳細的資料,去追溯出病根。
所以當醫師的,除了要懂得問問題,還需要懂很大量的形容詞、詞匯,去協助病人形容出他的感覺,盡所能地了解他們的感受。
而”痛”,就隱藏了很多訊息在其中。
不同的部位代表不同的經絡。
不同的痛的感覺又代表了不同的病因。痛可以有脹痛、刺痛、游走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絞痛、隱痛、重痛、掣痛、空痛、痠痛、劇痛、時痛時止、綿綿不休、痛而拒按、痛而喜按。統統代表著不同的原因和狀態。
當然,有時頭痛發作,不是一時三刻能立即找到醫師解窘。
以下幾個穴位可有助紓緩頭痛:合谷、太沖、太陽、風池、攢竹

合谷: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太沖:足背第12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太陽: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風池:項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當風府與翳風之間,或顳骨乳突尖(下端)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連線的中點。
攢竹:面部眉頭陷中,當眶上切跡處。



醫師馬欣祺

(ecIvy) 
@長春藤

中醫知趣 – 生活小提示

有頭痛、頸痛問題?鼻敏感?經常流鼻水鼻塞?脫髮?腸胃問題?胃脹胃氣?飽飽滯滯?便秘?失眠?

吹頭髮

小時候都聽老人家說,洗完頭不吹乾頭髮會頭痛。事實上,讓濕頭髮覆在頭頸上容易令濕氣寒氣停留在頭頸的經絡,造成經絡的阻塞。只要吹乾頭髮,晚上用熱風吹暖腦後、頸背的位置,頭頸痛、鼻塞鼻水的情況一定會有改善。

梳頭

有些容易掉頭髮的人很怕梳頭,怕會越梳越掉更多頭髮。其實剛好相反!! 梳頭能刺激頭部經絡,促速血液循環,輸送營養到頭髮,令頭髮保持健康。 當然梳頭動作要輕柔一點,別用力拉扯,再輕輕按摩一下頭皮就好。

吃早餐

「早餐好、午餐飽、晚餐少」。在外國也有廣為流傳的俗語:像國王那樣吃早餐,像王子那樣吃午餐,像乞丐那樣吃晚餐。

一日之始在於晨,早上是脾經胃經氣血充盛的時間,所以早餐要吃五穀類,激活經絡,這麼人的一天才有精神。

午餐重質不重量,但也要吃飽,才有氣力應付餘下一天所需。

晚餐要清淡。因為晚上我們的身體已經進入休息維修的時間,氣血應該由腸胃調動到肝、腎。但如果晚餐吃太多太油膩,腸胃休息不足之餘還影嚮了其他臟腑的功能,令第二天特別疲倦。

晨起喝水

晨起喝水一方面可以補充身體代謝失去的水分,另一方面又可以洗滌、清潔已排空的腸胃,有利於胃腸生理功能的發揮。對於皮膚健康也有幫助。

晚上泡腳按腳

人的雙腳是人體的三條陰經和三條陽經交匯之地,所以用熱水泡足,不僅可祛寒防病,而且泡暖雙足再按足心湧泉穴,可使足上經脈通暢,促進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加快下肢血液循環,消除因一天工作所帶來的下肢沉重感和全身的疲勞,促進睡眠和祛病強身,都很有幫助。

中醫知趣(九)-七情致病

中醫知趣(九)-七情致病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七情致病–情緒病?

中醫的七情致病,是非常重要的病因之一。

明明不是感受外邪、明明沒有亂吃東西、
明明起居生活都規律正常,為甚麼就總是有點不舒服?

答案可能在你的性格、情緒。

之前有說過,身體臟腑的運作,都是靠”氣”來推動的。
要各部份運作正常,前提是1.”氣”足夠。2.”氣”的流通正常。

人體本身有自動調節功能,所以平常一般的情緒當然不會致病。
但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會超過人體本身的生理活動的調節范圍,
引起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而使身體不適。

怒則氣上。
怒髮衝冠聽過未?發怒時,臉紅耳赤,都是氣往上衝的表現。
憤怒會使肝氣上逆,而血隨氣逆,會出現頭脹目赤頭痛,嚴重的會嘔血。

恐則氣下。
恐懼過度,會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嚴重的會兩便失禁,昏厥。

喜則氣緩。
過度的暴喜會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精神不能集中。嚴重的會失神狂亂。

悲則氣消。
過度的悲會損傷肺氣,出現氣短、乏力的症狀。

驚則氣亂。
突然受驚,會損傷心氣,使氣行紊亂,神無所歸,而出現心悸、失眠的症狀。

憂、思則氣結。
思慮過度,使氣凝滯停留,導致脾胃之氣鬱結,
出現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便秘或泄瀉的症狀。

現代來看,最常見的是因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過大而精神緊張的病人。
因性格或習慣關係,部份人會變得煩燥易怒,進而經常覺得頭痛,是典型的肝氣上逆。
部份人則疑慮重重,整日想東想西,憂心忡忡,進而經常覺得腸胃不適,則是脾虛氣滯。

這是很多不明原因的頭痛、腸胃不適的病因。
中醫方藥雖然能透過疏導氣機、行氣解決以上問題,
但對於這種疾病,學習鍛練自己的精神和情緒,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