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針灸、拔罐、刮痧

分別和應用
針灸:
應用最廣泛,除了痛症之外,針灸能夠調節人體的氣血臟腑,所以內科的病症也可以應用,包括腸胃(胃脹、胃痛、肚脹、肚瀉、肚痛等),婦科問題(經痛、調經),頭痛、頭暈,睡眠障礙,自律神經失調等,都有良好效果。針灸在治療痛症時能深入患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通經活絡,消炎止痛的效果。
所以針灸比拔罐刮痧的效果強,可以說大部份的痛症、麻痹都可以用。只是惟一問題是針灸始終入針時會有刺痛感(視乎針的部位,有些位置比較痛,有些比較輕微)。
拔罐:
多數用於背部,或肌肉比較大片的位置。拔罐可以幫助放鬆筋膜肌肉,袪濕、驅風、驅寒。當感到腰背痠痛、身體痠攰濕重時可以拔罐。
不過坊間有時見到拔罐拔到整個背紫紫黑黑,這不是適當的做法。其實拔罐會消耗氣血,拔罐過多和拔得過度用力,一味追求拔出紫黑色印是不對的,這只會令身體過於消耗而更疲倦。拔罐應該拔主要的穴位或特別痠痛的肌肉就可以了,拔完後出現鮮紅色印是身體有燥熱、暗紫色印是血液流通不暢或有陳年舊傷、出現水氣或小水泡是身體濕氣過重,沒任何印的可能是身體氣虛,濕或瘀無力浮出,需要作內科調理。
拔罐算是比較溫和的保健方法,對於慢性痠痛有幫助,但比較強的痛症應配合針灸才有效。
刮痧:
常用於肩頸、背部,有時手腳也可以。刮痧可以排解暑除熱,排走瘀血,鬆解筋膜肌肉。常用於局部筋緊痛、燥熱暑熱時。
同樣,刮痧也不宜追求刮到全身瘀黑,這也是會令身體過於消耗,是會傷氣血的。過度用力亦容易令皮膚受損而發炎。同樣,太虛弱的人是難以出痧的,應該先找內科調好身體。刮痧作為局部鬆解筋膜肌肉方法很快速見效,有時配合針灸更可以令肩頸痛和頸扭傷即時好轉。
有需要或疑問的可以直接問我,以上三種治療都有提供。

小症狀,大危機:無名痛症

小症狀,大危機:無名痛症
活了些年紀,每人身上總有一些痛症。
頸痛、腰痛、膝痛、肩痛、肘痛。
頭痛、胃痛、腹痛、腿痛。
痛,有時乍隱乍現。有時如影隨形。
時不時有些找不到原因的痛症病人來看中醫。
他們照過X光、照過CT、驗過血,都無法找到原因。
吃了很多止痛藥、擦過藥膏,
但痛症依然頻頻發作,影嚮日常生活、甚至痛不能眠。
導致身體所有機能都因休息不足而出現問題,日漸變差。
有肩頸痛得抽搐的病人、有大腿劇痛的病人,
有肩胛痛得不能轉側的病人、雙膝痛得難以走路的病人。
痛症由數周至數年不等,令病人生活極為痛苦。
可幸的是,在針灸和中藥的治療下,痛症紓緩大半或痊愈,
亦不需再吃止痛藥。
很多病人問:為甚麼能用針灸治好?
對於這些無名痛症,有時真的很難找出源頭。
是扭傷過?還是勞損?是坐姿問題?還是生活習慣所致?
病因可能同時集合以上幾種,偶然爆發出來,即纏綿難愈。
但歸根究低,多數痛症都有經絡阻塞、氣血瘀滯的問題。
中醫說「不通則痛」,只要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則多數痛症能自行消退。
用針灸治療,不只單單有鎮痛作用。
針灸是通過刺激周圍的穴位,促使氣血流通,疏導經絡。
有點像通渠般,掃走阻塞經絡的雜物,
使肌肉或臟腑的氣血流通,恢復肌肉的活力和彈性,恢復臟腑的功能。
在辦公室中滿身疼痛的肌肉疆硬的各位留意了。
強忍疼痛到寑食難安的地步,只會令身體機能一步步衰退。
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號,別再置之不理了。

醫師馬欣祺
(ecIvy) 
@長春藤

中醫知趣(十四)–針灸

中醫知趣(十四)–針灸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早幾個月前做天灸,
初伏天人多擠得水洩不通。

多得早年醫管局及各傳媒幫忙宣傳,
許多以前從未試過這療法的朋友都有來做治療。

不過大家試歸試,其實對這種療法仍是萬分疑惑。
為甚麼在背上貼貼藥就有這麼神奇的功效?

其實天灸,也是跟針灸類似的一種療法。
針灸,是針刺和艾灸。
針刺是用針刺激經絡穴位,艾灸則是用艾草在穴位燻炙,以艾草的藥力和溫熱之氣暢通經絡。但有時也會用其他藥物如生姜、附子、鹽作為輔助。
天灸也是用藥物作用於經絡穴位的一種療法。

從經絡穴位來治病,其實也如同用中藥治療,
可以調理臟腑、治療各種疾病。

經絡內連五臟六腑,外連四肢百骸,筋骨肌肉皮膚。
所以從經絡治病,可治療的範圍其實非常廣泛。

內科疾病如:感冒、鼻塞、頭暈、頭痛、失眠、胃脹、胃痛、腹痛腹瀉、經痛、月經不調、各種皮膚病。
頭面部疾病:耳聾耳鳴、眼痛、喉痛、聲音嘶啞。
筋骨關節問題當然更是直達病所,通經活絡。

坊間一般認為針灸都只是治療痛症,但其實是因為針灸治療”痛症”效果明顯,
“痛與不痛”反差比較大,所以才有此誤會。
其實針灸能調節身體五行、調節五臟六腑功能、陰陽平衡、氣血運行,所以治療身體各種疾病
都相當有效,有時治療急病更有立竿見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