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緩秋燥 咳嗽濕疹 咽乾身熱 五大要點

初秋之際(其實中秋都過了,不過香港是剛開始有秋意),容易感到口乾鼻乾、身熱失眠、便秘。咳嗽、濕疹也是易發時期。

秋氣與肺相應,如過食辛辣或長期休息不足導致肝陰虛,就會加重秋燥的傷害。
咽乾咽痛,身熱氣喘,煩燥失眠,胃脹便秘,甚或乾咳不停,皮膚乾燥痕癢濕疹爆發。

以上症狀只要出現一兩個就請自行調節:

  • 早睡,早上和睡前宜拉筋伸展筋骨十分鐘,可保持氣血暢通令睡眠更佳
  • 宜吃酸少吃辛,水果可選梨、山楂、蕃茄、檸檬、葡萄,生津滋潤
  • 多喝水、杏仁霜、蜂蜜、雪耳,滋陰潤燥,可保護皮膚和口鼻黏膜
  • 芝麻、合桃可潤腸補腎。百合腐竹雞蛋糖水、無花果雪梨百合湯既美味又滋潤
  • 保持心境平靜,宜出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

熟悉的朋友也知道醫師本人嗜辣,是以初秋燥熱也有口乾鼻乾身熱的感覺,
服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三天後即舒解。所以有皮膚、氣管、鼻敏感問題的朋友宜早調理勿拖延。

中醫知趣(二十二)–燥底?

不時聽到有人說自己是”燥底”,到底這個”燥底”是甚麼意思呢?

有些人會說,以前看病那個醫師說他是”燥底”,不宜吃熱氣煎炸食物。有些人會說,經常口舌生瘡、長暗瘡、容易喉嚨痛、容易煩燥就是”燥底”了嘛?

“燥底”是甚麼?喝口涼茶就可以解決了嗎?喝夏枯草雞骨草就可以嗎?口舌生瘡、長暗瘡、容易喉嚨痛、容易煩燥這些大家都知道是”熱”,但這些”熱”是哪裏來的?這些”熱”,多數是因為「缺少」睡眠、「缺少」水份、「缺乏」休息所致。身體過度勞累,過度燃燒後才出現這些”熱”象。

所以想解決問題,是把「缺少」的東西補足。而且要了解”熱”象是從哪個臟腑現出來。而不是用涼茶把火澆熄就算。

身體的火是動力來源,五臟六腑都有火。沒有火,便沒有動力、沒有生氣、沒有精神、沒有抵抗力。不要害怕”火”,不必一有”熱”象便心急要驅趕。要驅走”熱氣”很容易,但變虛弱了要補回來卻很難。摧毀只要一瞬間,建立強健的根基卻可能要花上十倍甚至百倍的時間心力。

有”燥火”,總比完全沒有火的虛寒好。

中醫知趣(八)–虛不受補

中醫知趣(八)–虛不受補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經常都聽到病人說自己”虛不受補”。
其實所謂虛不受補,很多時只是”補”的方法錯誤。

正如之前解釋過的”陰陽”關係,”熱氣”的分辨。
陽盛者清熱,陰虛者滋陰。
如果明明是陽虛者卻補陰,陰虛者卻補陽,
則必然會出現火上加油的狀況,使虛者越虛,實者越實。

況且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調補方法不一,
必須確定是哪個臟腑的”陰陽氣血”哪一部份、哪條經絡出了問題,
才能正確能調理。

另外,也有的人是因為脾胃功能虛弱,
根本不能消化吸收”補品”,甚致加重了脾胃的負擔,
變成積滯,阻礙氣的運行,結果氣鬱而化火,
使身體出現所謂”虛不受補”的不適症狀。

再加上中藥很講究”配伍”。
即使是對症了,血虛的要”補血”,
也不是隨便吃當歸、川芎這些”補血药”就可以。
有時得根據個人體質,配伍一些調和、健脾或滋陰的葯。
否則身體一下適應不了,又會出現發熱、腸胃不適、流鼻血、失眠等
“虛不受補”的症狀。

還有些人其實是”補”的方法對了,
但在調補的過程中因為要動用更多能量去清除體內的廢物,
而會感覺不適。
只要清掃的過程完結了,身體就會好了。
情況就像我們的電腦”清掃磁碟”及”清掃病毒”時,
電腦會運行得特。別。慢。一樣。
只要捱過了,自然神清氣爽,轉數也能加快!

中醫知趣(六)–寒底、熱底? (2)

中醫知趣(六)–寒底、熱底? (2)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有些人很容易轉變,易寒易熱。
有些人則很少轉變,很穩定。

情況其實就像我們要煮一壺溫水–37度C的溫水。
我們的身體像一個大水壺,只要提供足夠穩定的能量,
就能維持這個穩定的水溫。

但有些人的身體卻是一個小水壺,能量提供也不夠穩定,
水溫便容易忽高忽低。

能量提供比例上偏多時…”陽盛則熱”,
人便容易感到熱,喜歡喝凍飲,容易出汗、面紅。
極端一點的,火越燒越旺,水越燒越少,
便可能出現口乾、煩燥、便秘等問題。
也容易口腔潰瘍(生痱滋)、長暗瘡。

但當能量提供比例上不足時…”陰盛則寒”,
人便容易感到冷,喜歡喝熱飲,面色蒼白,四肢冰冷。
人也容易疲倦乏力、甚至頭暈、食慾不振等。

水壺太小了怎辦?
體質,可以慢慢鍛練改變的。
從生活起居、飲食習慣、情緒的鍛練中,可慢慢改善。

中醫知趣(五)–寒底、熱底? (1)

中醫知趣(五)–寒底、熱底? (1)
/ 馬欣祺
http://ecivy.blogspot.com/
http://on.fb.me/ivyclinic
經常都有人問關於”寒底、熱底”的問題。
似乎大家對自己是”寒底”還是”熱底”很有興趣,
就像算命一樣,雖然半信半疑,
卻又很想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類人。

其實”寒底熱底”是沒有絕對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概念。
而像是在溫度計上的度數,
只是在指示你的身體運作狀況是偏快還是偏慢。
包括新陳代謝、內分泌及各系統的運作狀況。

有些人比較極端,像走在溫度計的兩端。
–好像無論怎麼戒吃”熱氣”的東西都還是會”熱氣”、口舌生瘡、暗瘡不斷。
–又或好像經常四肢冰冷,只是吃一點點”涼”的東西就頭暈暈的。

也有比較溫和的。只是稍稍偏寒,或稍稍偏熱。
也可以是適中,不寒不熱。
無論吃”熱氣”的還是”寒涼”的都無甚反應。

這個”寒底、熱底”很多時是先天的。
也許是父母遺傳,也可能是母親懷胎時形成,
甚至是出生時狀況所影響。
但後天也是有機會改變的。
可能生一場大病就改變了。也可能經過長期的飲食、生活習慣而改變。

如”寒底”的人,長期經常吃辛辣煎炸食物又熬夜的話,
亦有可能會慢慢轉變成”熱底”。

….(待續)